此文章先於國際記者網刊登。
有關這場火災的假訊息也隨之廣為流傳,遍及在美的華人社交。
華文事實查核平台《闢謠吧》的項目經理牛金霞說:「虛假信息蔓延如野火,令人們陷於困惑。火勢和虛假信息量之大,均彷彿難以遏制。」
紛雜的不實訊息
社交媒體成為了假訊息的傳播媒介。 「中國的社交媒體是獨一無二的;在微信和小紅書等平台上,假訊息的傳播速度極快。」牛金霞說。這兩個平台分別有超過 13 億活躍用戶和 3.5 億用戶,事實查核人員難以緊跟步伐,拆解所有扭曲失實的內容。
華文社交媒體上錯誤訊息的傳播之快,對移民到美國不久的新移民來說尤其堪憂;這些新移民大多正在應對自己不熟悉的體制,包括本已複雜又涉及重重語言障礙或艱澀術語的保險領域。定價不透明、缺乏標準化以及繁重的行政負擔,也令他們在提出索賠時面對很大困難。
某商業新聞帳號當時就在微信上發布了一篇文章,錯誤地將 18 萬名撤離居民跟沒有保險的住戶混為一談,並誇大其詞,聲稱保險公司因索賠需求之高而拒絕賠償。該文的點擊量已逾 10 萬。
該文亦誇稱洛杉磯縣有超過 53 萬戶家庭沒有財產保險;然而,LendingTree 的家居保險專家的分析顯示,截至 2023 年的實際估計數字只有稍逾 15.4 萬戶。誇大數據是假訊息傳播的常用手段,因為它能製造震驚和迫切的情緒,令讀者更有可能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分享這些資訊。

該文也忽略了一個關鍵背景:加州最大的保險公司 State Farm 去年 7 月在住宅區帕利塞茲(Palisades)撤銷了 1,600 份保單;這發生在洛杉磯大火發生的幾個月前,而非火災期間。它也簡化了火災對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人的影響,也忽略了政府救災和財政援助計畫等關鍵因素。
其他文章和社交媒體上的貼文則加深外界對於危機期間缺乏領導之感。洛杉磯市長 Karen Bass 在山火期間適逢在加納展開外交訪問,她在回國後被問及針對洛杉磯消防局(LAFD)數百萬美元的預算削減時,顯得措手不及。這加劇了中文社交媒體上的錯誤訊息的傳播,包括聲稱洛杉磯消防局的資金被重新調配於多元、平等和共融(DEI) 計劃(如聘請第一位公開同性戀身分的消防女隊長 Kristin Crowley),以及用於支援非法移民的計畫。這些虛假敘事都旨在煽動人們對性小眾和移民社交的敵意。
事實上,儘管市長在 2024-25 年預算初步審查中曾提議將洛杉磯消防局的預算削減 2.7%,但市議會最終批准了一項 7,600 萬美元的工會合同,此合同擬於 2024 年至 2025 年期間增加工會成員的工資和福利,並撥款 5,800 萬美元用於購入消防裝備。
這類錯誤訊息不僅針對預算問題:小紅書上有大量貼文聲稱帕利塞茲的聖伊內斯(Santa Ynez)水庫已乾涸近一年,導致許多消防栓乾涸,危及消防員的性命安全;以人工智能生成的虛假照片和經篡改的影片進一步助長這不實說法的流傳。

聖伊內斯水庫確實在進行近一年的整修,但水電局(DWP)官員澄清,這並不是火災期間缺水的主要原因。 《洛杉磯時報》報道就引述了水電局前總經理 Martin Adams 的回應:「聖伊內斯(水庫)會有可能起上幫助嗎?會的,在某種程度上。它能挽救局面嗎?我就不這麽認為了。」水電局發言人亦指出,包括洛杉磯在內的城市水利基建將來就不是為應對這種足以吞噬整個街區的大規模林火而設計的。
然而這都未能逆轉虛假訊息被進一步政治化的局面:國內的右翼聲音呼籲市長辭職,總統特朗普則誇大其詞,並重申他過去曾威脅削減對加州的山火援助的言論。
人工智慧的應用
網上不少知名的網紅製作生成式 AI 視頻,利用洛杉磯火災帶來的不確定性和恐慌情緒,在微信和小紅書上推波助瀾。這些影片包含了諸如著名地標好萊塢標誌被火焰吞沒等畫面;其他影片則包含了據稱是趁災搶劫的畫面,例如一名非裔男子攜著大袋物品離開濃煙四散的火災現場,還有兩名男子抬著電視機進入一所房屋。
上述這些圖片和影片隨後都被《闢謠吧》和《今日美國》(USA TODAY)揭穿為失實訊息。
牛金霞說:「網紅常用的一個策略,是先創作好一個敘述,然後再去尋找相關的素材。」她續指,這些敘述往往會加劇仇視黑人和反移民情緒,因為這類話題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往往最能吸引點擊和互動。
不健康的媒體環境
作為一個非牟利的事實查核組織,《闢謠吧》於 2022 年上線時就在包括 X、微信、Telegram 和 YouTube 在內的多個社交媒體平台上識別了 150 多個主要用於傳播中文錯誤和虛假信息的帳戶。這其中包括兩家針對美籍華人的大型媒體集團:《大紀元時報》和郭媒體集團,後者由最近已被判詐欺罪成的流亡富豪郭文貴和曾為特朗普擔任政治顧問的班農(Steve Bannon)共同成立。相反,《闢謠吧》當時發現致力於核實事實並提供可靠中文資訊的帳戶不到 10 個。
「陰謀論和平台是整個資訊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他們互相依賴,」牛金霞說。她特別提及打擊虛假資訊的困難,特別是在 Meta 最近宣布取消其第三方事實查核程序之後。
網路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參與爭議性話題的時間越多,他們的動態頁面中就會出現越多的相關內容。
英语媒体儘管存在迥异的政治取态,仍有提供大量经充分研究的开源信息,且总体上符合新闻标准;反观华文媒体的公信力却长期积弱。这些华文报道往往充斥着不平衡的叙述,几乎没有包容批判性话语的空间,这令公众越来越难以得到以事实为本、有考虑现实复杂性的报道。牛金霞提醒:「华文媒体环境缺乏独立、专业的新闻编辑室。」
洛杉磯火災的相關錯誤訊息的傳播,尤其突顯了華文媒體的缺陷:多元觀點的貧乏,令聳動的文章和社交媒體帖子得以歪曲有關火災及其後果的種種事實。這些片面報道不但沒有提供平衡的視角,反而加劇了恐慌,助長虛假敘事並加深政治分歧。
這不僅誤導了公眾,損害公眾對官方程序的信任,更可能阻礙有效的火災應對和預防工作,以至追究當權者責任的努力。